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富贵不能淫

孟子 孟子〔先秦〕

  景春曰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

  孟子曰: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子未学礼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门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’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。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景春说:“公孙衍、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、有作为、有气节的男子吗?他们一发怒,连诸侯都害怕,他们安静下来,天下就太平无事。”

  孟子说:“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、有作为、有气节的男子呢?你没有学过礼吗?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,父亲给予训导;女子出嫁时,母亲给予训导,送她到门口,告诫她说:‘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,一定要恭敬,一定要谨慎,不要违背你的丈夫!’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,是妾妇之道。(大丈夫应该)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——仁,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——礼,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——义。(大丈夫)能实现理想时,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;不能实现理想时,就独自走自己的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文言知识

一、一词多义

1.诚
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(真正,确实)
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(诚心)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
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﹑项燕(果真,表假设)——汉·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

2.焉
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(怎么,哪里)
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(语气词)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

3.冠
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(名词动用,行冠礼)
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(戴帽子,名词作动词用)——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(古代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  《富贵不能淫》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。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“靶子”,即景春的观点。

  景春认为公孙衍、张仪之流是大丈夫,为此,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”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?言外之意就是说,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。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,公孙衍、张仪能够左右诸侯,“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”,他们发起怒来,诸侯们都会害怕,安静下来,天下就会平安无事,他们威风八面,权倾天下,能够左右时局。

  针对景春的“论点”和“论据”,孟子先破后立,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,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富贵不能淫》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。景春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”,而后作者先破后立,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,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。他的论述和举例是含蓄而幽默的,说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,其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这需要通过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”来实现。这篇文章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,在历史上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,成为他们不畏强暴、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。

孟子

孟子

孟子(约公元前372年—公元前289年),名轲,字子舆 ,邹国(今山东邹城东南)人。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孔子之后、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孟子宣扬“仁政”,最早提出“民贵君轻”思想,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“道统”的人物,元朝追封为“亚圣”。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《孟子》一书。其中《鱼我所欲也》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《寡人之于国也》和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。 19篇诗文  251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狙公赋芧

列子 列子〔先秦〕

  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。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

  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。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是乎?”众狙皆起毕怒。

  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

  众狙皆伏而喜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祁奚请免叔向

左丘明 左丘明〔先秦〕

  栾盈出奔楚。宣子杀羊舌虎,囚叔向。人谓叔向曰:“子离于罪,其为不知乎?”叔向曰:“与其死亡若何?诗曰:‘优哉游哉,聊以卒岁。’知也。”

  乐王鲋见叔向曰:“吾为子请。”叔向弗应,出不拜。其人皆咎叔向。叔向曰:“必祁大夫。”室老闻之曰:“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,求赦吾子,吾子不许;祁大夫所不能也,而曰必由之。何也?”叔向曰:“乐王鲋从君者也,何能行?祁大夫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,其独遗我乎?诗曰:‘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’夫子,觉者也。”

 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。对曰:“不弃其亲,其有焉。”

  于是祁奚老矣,闻之,乘驲而见宣子,曰:“《诗》曰:‘惠我无疆,子孙保之。’《书》曰:‘圣有谟勋,明征定保。’夫谋而鲜过,惠训不倦者,叔向有焉,社稷之固也。犹将十世宥之,以劝能者。今壹不免其身,以弃社稷,不亦惑乎?鲧殛而禹兴;伊尹放大甲而相之,卒无怨色;管蔡为戮,周公右王。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?子为善,谁敢不勉,多杀何为?”宣子说,与之乘,以言诸公而免之。不见叔向而归,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语·乡党

孔子及其弟子〔先秦〕

  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;其在宗庙朝庭,便便言,唯谨尔。

  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君在,踧踖如也,与与如也。

  君召使摈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揖所与立,左右手,衣前后,襜如也。趋进,翼如也。宾退,必复命曰:“宾不顾矣。”

  入公门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。过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出,降一等,逞颜色,怡怡如也;没阶,趋进,翼如也;复其位,踧踖如也。

  执圭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如有循。享礼,有容色。私觌,愉愉如也。

  君子不以绀緅饰,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。缁衣羔裘,素衣麑裘,黄衣狐裘。亵裘长,短右袂。必有寝衣,长一身有半。狐貉之厚以居。去丧,无所不佩。非帷裳,必杀之。羔裘玄冠不以吊。吉月,必朝服而朝。

  齐,必有明衣,布。齐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

  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;色恶,不食;臭恶,不食;失饪,不食;不时,不食;割不正,不食;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唯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,不食。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

  祭于公,不宿肉。祭肉不出三日,出三日不食之矣。

  食不语,寝不言。

  虽疏食菜羹,瓜祭,必齐如也。

  席不正,不坐。

  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

  乡人傩,朝服而立于阼阶。

  问人于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

  康子馈药,拜而受之。曰:“丘未达,不敢尝。”

  厩焚,子退朝,曰:“伤人乎?”不问马。

  君赐食,必正席先尝之;君赐腥,必熟而荐之;君赐生,必畜之。侍食于君,君祭,先饭。

  疾,君视之,东首,加朝服,拖绅。

  君命召,不俟驾行矣。

  入太庙,每事问。

  朋友死,无所归,曰:“于我殡。”

  朋友之馈,虽车马,非祭肉,不拜。

  寝不尸,居不容。

  见齐衰者,虽狎,必变。见冕者与瞽者,虽亵,必以貌。凶服者式之,式负版者。有盛馔,必变色而作。迅雷风烈,必变。

  升车,必正立,执绥。车中不内顾,不疾言,不亲指。

  色斯举矣,翔而后集。曰:“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!”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